代糖“翻车”,减糖还得靠“自己”
//来源:消费者之声(ID:xiaofeizhezhisheng)

代糖的健康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消费者。近日,《Nature Medicine》发文称赤藓糖醇水平提高或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1],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实,甜味剂的安全隐患并非新话题。糖精、甜蜜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因致癌风险在部分西方国家已被禁用,也有研究显示甜味剂可能引发肥胖、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
在减糖的路上,除了代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呢?
甜味作为口腔、鼻腔、喉咙、眼睛以及大脑联合执行的复杂生理行为和认知过程的感知结果,改变除味觉之外的其他感知因素同样可以影响人们的味觉体验。以“嗅-味整合”为例,人们闻到的气味会影响到人体对味道的感知,因此可以通过增加鼻腔中感知到的香气来增加口腔中的甜味以实现减糖效果。这为不以代糖替代甜味成分而实现减糖不减甜提供了全新路径,推动了甜味与健康的“双赢”式食品的研发进程。


图4 Gat食品公司推出果味减糖产品Fruitlift
二、视觉辅助减糖




四、科技辅助减糖
在深入研究人类感知机理的基础上,减糖有了更多科学的路径。想象一下,是不是有可能把白开水喝出甜味?你可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换个杯子就可以办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Nimesha Ranasinghe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叫做Vocktail的杯子,通过将电流施加在味蕾上,模拟滋味对舌头的刺激,使大脑产生对味觉的感知。


总 结
对于甜味的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享用到甜食的同时,也面临着愈加严重的健康挑战。虽然目前已有大量代糖产品应用于食品加工,但所带来的口感仍不能完全替代蔗糖。感知科学为甜味的打造提供了新路径。
[11] Talavera K, Yasumatsu K, Voets T, et al. Heat activation of TRPM5 underlies thermal sensitivity of sweet taste[J]. Nature, 2005, 438: 1022–1025.